开运app下载

加工鹌鹑粪便 每年可增收280万

2024-06-22 开运app下载

  从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渔洋关镇,沿着山路驱车一个小时,来到大山深处的大房坪村一组,在一个学校旧址改建的厂房里,土家妹子叶海燕精心培育7万多只鹌鹑,不仅带来了年利润数十万元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当地的生态产业链发展。

  大年初二早上7点,五峰方大农牧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叶海燕就在厂房里打理着鹌鹑,为了方便喂养,刚刚过去的除夕夜她都是和丈夫在饲养棚里度过的。

  叶海燕养殖鹌鹑的厂房有约10亩的养殖区域,长江商报记者现场看到,周围群山环绕,两个大养殖棚里,鹌鹑们吃得正欢,厂房背后一边是饲料加工区,一边是粪便处理区。

  叶海燕和记者说,以前在渔洋关镇蒿坪板桥冲村的时候,经常看见亲友从农村买土鸡带到城市,渐渐地,她便萌生出创业想法,可惜家人并不支持。然而她决心已定,偷偷找朋友借了20万元建场。一开始是尝试养鸡,之后一次偶然,到江西一家鹌鹑养殖场考察,回家后便转向鹌鹑养殖。

  谈到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叶海燕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当地的一次“停电危机”着实让她揪心了一回。

  去年7月,突降的强雷暴雨天气造成渔洋关镇蒿坪近3000户客户断电,因为机械停运而不能照明保持恒温,空气也无法流通,养殖棚里的鹌鹑出现死亡迹象,叶海燕一边把死掉的鹌鹑捡出棚,一边急得直掉泪。还好五峰县供电公司及时送来了发电机,虽然不能满足全场的用电,好在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经历过这次风波,叶海燕有了危机意识,对养殖场做了调整,还聘请了江西的一位鹌鹑养殖专家常年驻扎在厂内。如今,在她的精心经营下,鹌鹑养殖数量达到6万多只,还有1万多只幼苗,不但收回了成本还清了借款,其鹌鹑系列新产品在市场也是供不应求。

  叶海燕笑着说:“俗话说:要吃飞禽,鸽子鹌鹑。鹌鹑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能做补益药膳主料。市场慢慢的变大,我们也慢慢变得有信心。”

  “我们考察的郑州一家鹌鹑养殖场规模达到70万只,饲养大棚就有20多个,工人15个,一个上午捡鹌鹑蛋就可以捡几百个。”通过学习养殖技术,如今,叶海燕觉得自身的养殖场也在向这个规模靠拢。她介绍,集约型生产后,目前养殖场每天产鹌鹑蛋900斤,年利润达到了几十万元,产品辐射宜昌、恩施、四川和荆州等地。

  产量稳定后,下一步,叶海燕考虑的是绿色养殖和深加工发展。她介绍,每天的鹌鹑粪便有近两吨,以前苦恼没有合适的化解方法,一直都是送给周围的农户种茶或者种玉米蔬菜等。去年他们投资100多万引进了一批粪便烘干设备,粪便加工成上等有机肥后销往全省各园林、蔬菜基地,如今仅粪便这块,一吨就可以卖到1400多元,年总收入280多万元。

  因为相关产业的延伸,需要快递物流、饲料加工、产品包装等,她除了聘请十多名正式员工,每年还为村民提供近百个兼职岗位,让村民不用出远门也能打零工。

  谈及新一年的计划,这位土家妹子对自己的创业梦充满了信心,她表示,在销售渠道上,将会开拓网上旅游食品市场,并结合当地的柴埠溪大峡谷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精品加工,相信未来一定会慢慢的好。

  俗话说:要吃飞禽,鸽子鹌鹑。鹌鹑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能做补益药膳主料。市场慢慢的变大,我们也慢慢变得有信心。

  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邹冲村地处丘陵地带,曾经是个交通不便、人多地少、荒山连片的小山村。2月9日大年初二,下了蜿蜒的乡村公路,长江商报记者走在延伸至村户家的泥土路上,翻过一个山头,来到了邹冲村村民张运和的家中。

  暖和的阳光下,张运和正坐在院里剥花生,身旁满地的烟花爆竹皮透露出新春年节的喜悦。黝黑的皮肤,洁白的牙齿,略显苍老的面容,这位头上已有不少白发的老人,即将迎来他的65岁生日。

  人勤春来早。“这么好的太阳,晒着也要找点事情做,剥点花生提前为开春之后的耕种准备种子。”老张对记者说着,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家中。

  进入整齐敞亮的客厅,老张从城里回乡的孙子孙女正看着动画片。厨房里的妻子黄菊香正忙活着午饭。自家打的豆腐、鱼糕,自家做的粉蒸肉、粉蒸排骨,自家烟熏的腊肉和香肠,还有自家喂养的土鸡和山羊肉,香气四溢。

  坐定后,老张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前几年村里松树成林,能种水稻的田地非常有限,村民开垦旱地也需靠人力,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交通问题,通往外界的主路也只有一条2米宽的泥土路,一下雨就满地泥浆,而且土路坑坑洼洼,小汽车和大货车都开不进来。”老张说,当时收下的稻谷、花生、柑橘等农作物没办法尽快卖出去,很多商贩因为车进不来,或路不好走而拒绝做村民的买卖。

  “现在山上种了创收的果树和茶树,路也修成了水泥公路,货车、小车等常年在干净整洁的公路上跑,乡亲们勤劳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老张露出憨厚的笑容,“如今,山上建成旅游点,山坡整改成果园,畈上建成吨粮田,低洼鱼池供休闲。”村民们靠养鱼、种植果树等多种农业经营走上了致富路,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近几年翻修了房屋,摩托车成了标配,更有人率先买了小汽车。

  老张说,他家去年光种植柑橘就赚了3万元,加上鱼塘和水田、旱地作物的收入,一年能创收8万元。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这已经很了不起了,而且这些事情还不需要他“出太多力”。不仅如此,老张的妻子在村委会旁经营着村里唯一一家服装店,一家人的日子是眼看着越过越滋润。

  不过与大多数村子一样,邹冲村的青壮劳力大都选择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弱妇孺。平时在村里走一圈,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要么外出打工挣钱,要么在城里读书。老张的两个女儿,一个在宜昌城区安了家,一个在枝江城区开创着自己的事业。

  对于老张和他生活在城里的孩子们来说,城乡差异成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老人想为十岁的孙子买份像样的生日礼物,却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孩子们回家都讲普通话,在农村里的生活几十年的老张只能憋着颇具方言特色的普通话与孙子们交流。

  老人的大女儿说:“电影《致青春》中黎维娟有句台词说出了我们的心声,‘谁愿意一辈子呆在那个小县城里,直到老死’,我们也想去看看山那边的世界。虽然在城里打拼久了也想回老家看看,不过在村里待上几天又觉得太无聊,好像与外界脱轨了。”

  “目前,村里的教育、卫生、医疗条件还不能与城里相提并论,如果村子里的软、硬件设施都好好建设一下,搞搞旅游产业,这一片土地应该也会是个养老休闲的好地方吧?”老张的小女儿不无期待地告诉长江商报记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鄂)字5号鄂新网备1005-0001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090118鄂ICP备13008093号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湖北知音传媒股份公司院内 网站邮箱: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开运app/下载 网站地图


扫一扫访问移动端